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提升历史教学品质——记苏州工业园区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共同体赴南京集中研修活动
为贯彻新课标要求,提升新教学品质,加快园区骨干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的专业成长,充分发挥其引领与示范作用,2024年4月19—20日,苏州工业园区中学历史骨干教师共同体赴南京集中交流、学习。
4月19日下午,共同体成员前往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听课学习。文理兼修的年轻历史教师冯亮开设了高二新授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从世界文化遗产标志中的不同语言和图案寓意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以双语阐述的方法,启发学生理解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异同点;与学生一起探讨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从而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整节课思维清晰、深邃,学生自主、活跃。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副校长高建国做了《学以致用 悟可达远》的讲座。他向共同体老师介绍了学校的历史变迁,学校近年办学成绩斐然,得到了南京市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南京教育新标杆。成绩源自行政团队的率先垂范,来自教师集体的团结拼搏,来自广大学生的积极进取。高建国介绍,历史教学重视夯实基础、滚动提高,注重集体备课和补偿性教学。高建国认为,高三历史复习应做好“讲、练、考、评”,特别强调课堂留白,给学生“悟”的时间、机会,优秀学生并非紧盯而出现,而是相互激荡才冒尖。高建国认为,教师要多读书,历史教师要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甚至经济学、物理学,“上课生动、做题扎实、讲评启发”,通过提升自身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望着副校长高建国和教研组长沈功书的满头白发,共同体老师深知其中艰辛,也深悟其中精髓。
4月20日上午,共同体老师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聆听了历史系博导、教授郑忠的专题讲座——《西方学者视域中的“南京解放”》。郑忠从微观史学的视角,以毕乃德《1949年南京通信》为例,分析了家书类史料具有突出的时代代入性特征,论证了家书类史料具有补充正史及官方史料缺漏的价值,特别提醒注重对家书类史料叙事的客观性、真实性辨析。郑忠认为,《1949年南京通信》作为个体叙事不可能改变历史进程,却可以从历史细节印证解放军深得民心、新政权对南京的管理等。大学教授的前沿研究、科学方法和治学精神,为中学老师的历史教学与研究,提供了别样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郑忠还回答了共同体教师关于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疑问,并现场如数家珍地介绍了随园校区园林式建筑的由来与往事。
4月20日下午,共同体成员前往南京市教研室,现场学习正高级教师、南京市教研员胡斌老师的高三复习心得《从考试到教学——50天还能做什么》。胡斌分析了当下高三学生的高原现象,存在着记忆模糊、推理偏差、思维固化等问题,强调注重必备知识,融通纲要与选必。胡斌通过具体案例,精细分析了历史教学的“知识(枝)”“概念(干)”“概括(根)”三层次,认为具体知识只有在知识系统中才有生命、才有价值,因此,坚持主题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与复习的基本路径。胡斌强调,高三最后的复习阶段,必须处理好复习进度快与慢的关系、教学内容大与小的关系、历史事件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复习方法讲与练的关系。胡斌的心得赋予共同体老师深刻启示和智慧灵感。
本次集中研修活动经历丰富,内容充实。园区高中历史共同体教师收获颇丰,认为应努力提升历史教学品质,全力做好高考复习工作。
一审一校:冒 兵
二审二校:张 嘉
三审三校:朱红伟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