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创新实践:苏州工业园区小幼贯通培养与数字化作业革新探索
为了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进一步促进教育创新实践的深入发展,探索小幼贯通培养体系与数字化作业改革途径,2024年10月31日下午,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徐晓燕副局长、基础教育处杨原明处长、教师发展中心夏静怡副主任带领部分教研员和一年级整体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四所试点学校代表一行20余人来到上海,开展小幼贯通培养及数字化背景下作业创新实践研究活动。本次活动还邀请了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幼教综合教研员贺蓉、黄浦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副主任傅璟、闵行区教育学院小学综合教研员孟嬿娜三位专家,帮助各学校项目进行精准把脉,解疑释惑。
首先,夏静怡对项目整体情况进行简要汇报。她详细介绍实验的总目标、设计原则以及四项基本工作,包括课程方案落地行动、教学方式变革行动、评价改革深化行动和教研支撑强化行动。同时,她展示了园区在小幼贯通培养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提出项目实施依旧存在专业合作和实践的层次较低;课程方案与教师设计的匹配度不足;新型学习方式的实践策略仍显不足的挑战。
其次,四所学校分别开展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具体情况汇报。第二实验小学通过实施培养目标、学习环境、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学生评价五个方面的横向贯通,尝试打造“慧学”课堂模式,关注学生在一年级入学阶段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并提出如何将教师认识转化为课堂实践的困惑。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规划课程,通过统筹师资配备、融通学科教研、丰富场域布置、父母学校课堂促进课程实施优化深化,但也存在如何验证跨学科课程的科学性和如何在每节课上落实课程的困惑。文景实验学校基于五彩教育理念,打造“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并基于“学本课堂”建立对应的五维学生评价体系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同时通过与幼儿园的跨学段、跨学科教研保障课程实践,但也存在学科内容虽有整合,但不成课程系统的困惑。金鸡湖学校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校原有基础与特色、学情,编写该学科学期课程纲要促进课程方案落地;整合学习内容和组织方式、优化学习环境与课时安排进行教学方式变革;通过跨校区教研、跨学科教研、跨学段教研强化教研支撑。四所学校的实践案例各具特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三位专家在听取各学校汇报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孟嬿娜老师强调要科学评估儿童起点,描绘学生画像;回归学科课程标准本身,加强课程管理;环境场域布置应更能帮助儿童适应学习,并建议建立课程库,实现全区资源共建共享。傅璟老师分享了上海在幼小衔接方面的经验,并提倡跨学段、跨学科的教研,建议依靠数字化手段快速收集信息,全员参与评价结果,将研究和推广同步进行。贺蓉老师强调小幼衔接更应拥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关注儿童发展的进阶性,并倡导实证意识,关注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到底在发生何种变化。
最后,徐晓燕进行总结发言,她强调:第一,项目推进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叙事逻辑:为什么要做?想要做成什么?现在做得如何?第二,基础教育处应多关注顶层设计,教研部门加强研训指导,各学校着眼点聚焦,切入口精准,进行深度研究。第三,要溯本探源,回归新课程标准,用课标内容切实指导实践。
11月1日上午,大家来到了闵行区实验小学(春城校区)。首先,在春城校区执行校长陈涛的带领下,大家共同参观校园,重点观察一年级教室、图书馆、体育馆的环境布置。其次是刘博雅老师为大家带来一节综合活动观摩课《秋天的礼物》,课堂妙趣横生,充分展示了学校在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上的有效实践。接着是畹町校区杨婷婷老师,向大家着重介绍学校11月份的主题活动课“超级翻斗乐”的活动框架和设计要点。
最后是闵行区实验小学副校长毛爱文对学校在“一校四区”背景下开发与实施的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蒙蒙正正总动员”进行总体介绍,围绕课程原则、课程目标、课程理念与框架、课程结构与主题、课程实施推进策略进行分享,充分展示学校通过综合活动课程融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世界。
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园区在小幼贯通培养及数字化作业创新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还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和学习机会。未来,各学校将继续深化实践,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为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同时,园区也将继续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服务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审一校:蒋 波
二审二校:张 嘉
三审三校:叶鹏松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2024年11月10日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